新闻动态

有机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报告(2025年5月11日,西安)

发布时间:2025-06-20

    顾翔宇副研究员和王华生博士后,2025年5月11日前往西安,参加有机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主题会议,并做邀请报告。报告题目与报告摘要内容如下。

报告题目1:多介质协同视角下垃圾焚烧过程微塑料的释放行为研究
    报告摘要:由塑料在自然条件下发生老化、降解、磨损、腐蚀所形成的或特意生产制造的微塑料,已被认定为新型污染物,广泛存在于土壤、水体等介质中。相比之下,大气中微塑料的溯源和归趋问题研究较少。焚烧是一种高效的垃圾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方式,然而也是环境微塑料的潜在来源。已有研究表明,在焚烧飞灰和底渣中检测到了微塑料,由此推测焚烧产生的烟气也可能携带微塑料。为了考察烟气中微塑料的存在特征及污染控制设施对其的削减效果,本研究以一座日处理能力为800吨的循环流化床焚烧炉为对象,同时,也分析了底渣、飞灰和土壤样品。采用EPA Method 29改进方法,在烟气净化各阶段收集烟气样本,并基于显微拉曼(μ-Raman)及傅里叶变换红外(μ-FTIR)对微塑料的数量、形态及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。结果显示,随着烟气流向,微塑料的数量、粒径范围及碎片状比例逐步下降,特别是在布袋除尘器前后,削减效果显著。排放口处微塑料浓度高达2.1×10³个/m³,明显高于常规大气背景水平,说明垃圾焚烧可能是大气微塑料的重要贡献源。烟气微塑料携带氟类等有害物质,表现出更强的环境毒性。本研究首次系统展示了垃圾焚烧过程中微塑料的释放特征,为深入理解大气中微塑料的形成机制与控制策略提供了参考。

报告题目2:垃圾焚烧电厂尾部烟气中重金属的迁移与排放特性
    报告摘要:焚烧无害化处置可以实现垃圾“减容减重”和能源回收,但同时也带来了如重金属等污染物二次排放的问题。为明确垃圾焚烧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特性,本研究根据我国垃圾焚烧行业运行特点,选择了3家典型垃圾焚烧电厂利用美国EPA改进安大略法(OH-Method)进行了烟气中重金属的采样采集,同时对采样期间产生的飞灰及底渣中进行了收集,然后对其重金属的含量进行分析,重金属元素种类包括:汞(Hg)、铬(Cr)、铜(Cu)、铅(Pb)、锑(Sb)、镉(Cd)、镍(Ni)、钴(Co)、铊(Tl)、砷(As)和硒(Se)。三家垃圾电厂分别采用炉排炉(电厂1和电厂2)和循环流化床焚烧(电厂3)工艺,日处理规模分别为600吨/天、500吨/天和800吨/天,污染治理设施均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硝(SNCR)+半干法脱酸(SD-FGD)/干法脱酸(D-FGD)+活性炭喷射(ACI)+布袋除尘(FF),在此基础上,电厂2和电厂3增加了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(SCR)。结果表明,烟气中除Tl外其余10种重金属均被检测出,SD-FGD前烟气(原烟气)中重金属浓度存在明显差异,其范围为39.86 ~18217.50 μg/Nm3;元素浓度基本可以分为高浓度(Cr、Cu、Pb)> 中浓度(Sb、 Cd、Ni、Co)>低浓度(Hg、As 、Se);烟气中主要以颗粒态浓度为主,炉排炉中气态重金属的浓度略高于循环流化床浓度;超过99%的重金属被布袋除尘器截留,其它污染治理设施对重金属的协同脱除能力有限;重金属的主要分布在底渣和飞灰中,挥发性越高,其在飞灰中的占比越高。